白罗斯共和国官网
新闻中心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讲话和采访

讲话和采访

2025.10.29

白俄罗斯与美国的利益何在?《纽约时报》没看明白,那就让我们来解释

白俄罗斯与美国的利益何在?《纽约时报》没看明白,那就让我们来解释
档案库图

白俄罗斯领导人亚历山大·卢卡申科近日表示,愿意在兼顾白俄罗斯利益的前提下与美国达成一项“大交易”。这一表态在西方自由派舆论场上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大交易这句英文迅速出现在西方媒体的标题中,旁边总少不了一个疑问:“发生了什么?» 为了寻找答案,《纽约时报》专门刊登了一篇分析文章,探讨明斯克与华盛顿的关系。只是作者似乎在西方叙事的蛛网中越绕越深,原地打转几圈,放了几句例行公事的套话,便草草收尾。

于是,美国昆西负责任治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马克·埃皮斯科波斯主动出面,为《纽约时报》“解释”美白合作的诸多好处。他的文章近日发表在美国智库平台《Responsible Statecraft》上。

当然,作者完全从美国利益的角度出发。但这篇文章无疑值得关注。我们不妨来分析一番,并为画面补上另一半,从白俄罗斯利益的立场出发。

从A点到B点:《纽约时报》迷路在哪里?

想象一个坐标系统,其中最初只设定了一条轴线。凡是偏离这条轴线的,都被系统判定为“技术错误”,必须重新“刷机”。这正是当今西方自由派舆论与政治体系的运作逻辑——包括《纽约时报》在内。西方将自己的坐标体系视为唯一正确的参照系,并试图让全世界在这套标准下排成队伍,剥夺各国按照自身道路发展的权利。

对白俄罗斯而言,在《纽约时报》等眼中,我们就像一个“系统漏洞”。多年来,他们试图重塑我们——失败了;他们试图用制裁“射击”我们——我们成功规避。如今,白俄罗斯在自己的坐标体系中前行。这种独立、自主的姿态,正引起西方理性派人士的客观兴趣。

《纽约时报》写道:“特朗普对一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领导人表现出特别的好感,例如长期执政的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他称其为一位‘备受尊敬且有影响力的总统’。»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政策出现变化的迹象出现在唐纳德·特朗普就职后不久。当时,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克里斯托弗·史密斯访问了明斯克。随后,美国总统的乌克兰事务特使基特·凯洛格以及总统代表约翰·科尔相继抵达白俄罗斯,后者还向卢卡申科总统转交了特朗普的亲笔信。

美国《纽约时报》继续写道:“没有任何公开迹象表明,美国政府正在推动白俄罗斯改变路线,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美国希望从这场‘解冻’中获得什么。»

未能理解实质的《纽约时报》分析人士,却急于下结论:美白关系的升温是“卢卡申科的一场轻松胜利”。他们称,白俄罗斯领导人“从美国那里争取到了让步”,其中包括对白俄罗斯国家航空公司“贝拉维亚”解除制裁。同时,美国总统特使约翰·科尔“表达了希望重新开放美国驻明斯克大使馆的愿望”。

«问题不在于卢卡申科为什么要这么做(与美国保持对话——编者注),而在于特朗普为什么要这么做,”英国前驻白俄罗斯大使、现任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高级研究员奈杰尔·古尔德-戴维斯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

在找不到答案的情况下,这位英国“智库”代表最终还是把话题引向西方自由派惯用的论调——“俄罗斯威胁”。古尔德-戴维斯认为,俄罗斯会把美白关系的改善视为华盛顿的软弱。

这位分析人士声称:“俄罗斯会注意到,美国在换取微小成果时付出了多少代价”。

《纽约时报》也在这一调子上草草收尾,实际上并未弄清楚,美国在与白俄罗斯建立关系时到底出于何种动机,也没有意识到美国关注焦点正在发生的转移,更缺乏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勇气。

“火药桶”成了关键节点:为什么美国离不开明斯克?

„作为为数不多在白俄罗斯问题上拥有丰富研究成果的美国人之一,我非常乐意向《纽约时报》和所有人解释美白合作的诸多优势。”昆西负责任治理研究所分析师马克·埃皮斯科波斯在《纽约时报》文章刊出后不久,在社交媒体X上如此写道。

然而,《纽约时报》显然认为继续深入探讨此话题并不明智,以免偏离其既定叙事框架。不过,这并未阻止埃皮斯科波斯。上周,他在智库平台《Responsible Statecraft》上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称美白关系的恢复是“特朗普最被低估的外交胜利之一”。

这位美国专家指出,《纽约时报》的文章批评白宫“对明斯克做出让步却一无所获”。对此,埃皮斯科波斯反驳道:“任何得出这种结论的人,要么根本没认真查证,要么压根找错了方向。美国政府在白俄罗斯问题上的策略迄今极为有效,如果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能够继续坚持这一路线,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那么,作者所说的“路线”究竟是什么?据埃皮斯科波斯的观点,特朗普政府正在放弃西方对白俄罗斯的失败政策,转而致力于与明斯克建立稳定、非对抗性的关系。这位分析人士认为,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能够让美国和白俄罗斯双方都获益。

埃皮斯科波斯写道:“很少有外交政策专家或分析人士能见到如此典型的彻底失败案例——那就是自2020年以来西方对白俄罗斯的做法。没有任何一种选项能证明西方在对待明斯克的问题上取得过哪怕一点成功。»

他继续指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西方舆论竟对特朗普政府承认这一现实、并试图恢复与白俄罗斯的关系表现出如此明显的愤懑与困惑”。

如今,美国的欧洲盟友谈论所谓的“白俄罗斯阳台”、安全威胁以及明斯克与莫斯科的密切合作。对欧洲精英而言,这成了继续推行对抗政策的理由。但埃皮斯科波斯认为,这种立场站不住脚。

文章写道:“解决当前问题的最佳且唯一有效方式,是与白俄罗斯保持持续对话,而不是施压要求更换政府,或通过惩罚手段逼迫明斯克与莫斯科断交。这些策略在过去五年中都被反复尝试过,结果极其适得其反”。

作者指出,白俄罗斯总统奉行多向外交政策,力求在西方与东方之间寻找平衡。这种方针能够让白俄罗斯成为地区稳定的关键因素。

埃皮斯科波斯认为,与其前任不同,现任美国总统已认识到,让白俄罗斯在军事、经济和外交上与俄罗斯全面脱钩并不现实。如今,华盛顿正利用明斯克与莫斯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向俄罗斯传递重要信号。正是这些信号,按照分析人士的说法,为美俄总统在阿拉斯加的峰会铺平了道路。

然而,白俄罗斯在华盛顿眼中的作用远不止于协助调解乌克兰冲突或促进战俘交换。埃皮斯科波斯指出:“白宫有充分理由认为,至少从地理角度而言,明斯克应在战后和平协议的签署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此,埃皮斯科波斯的分析进入最有趣的部分——他勾勒出未来局势可能发展的一个现实场景。

埃皮斯科波斯与其他多位美国专家一致预测,美国将继续把战略重心从欧洲大陆转向世界其他地区。然而,只要北约东翼仍是一枚“火药桶”,华盛顿就难以自由行动。因此,在专家看来,美国的核心利益在于稳定东欧局势——而若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明斯克。

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国主导下推进与白俄罗斯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可能为明斯克与其西方邻国之间开启亟需的对话创造条件,而这种对话有望促成一揽子新的安全协议”。

他还认为,这些协议将带来“积极的降级效应,有助于从长远角度降低地区冲突水平,并增强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互信”。

埃皮斯科波斯总结道:“如果美白关系能够走到最后一步,这一进程将成为低风险、低成本区域合作的典范,为美国在目标与手段之间实现稳定平衡提供样本。凭借其创新性与大胆性,这甚至可能成为特朗普在北约东翼的某种‘学说’”。

正如前文所述,埃皮斯科波斯以务实态度分析局势,主要寻求对美国的利益。然而,他同时也清楚:明斯克将只以平等姿态进行对话,并坚持捍卫白俄罗斯的国家利益。这种务实的分析方式颇具吸引力。问题在于,现任美国政府是否秉持同样的思路,以及它能否在决策中保持一致性。

选择其实很简单:白俄罗斯以什么为准?

总体而言,白美关系的话题再次暴露出西方媒体的“集体盲区”。当《纽约时报》看不到美国的前景时,欧洲媒体则认为白俄罗斯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们强调的仍是制裁、封锁、边境军事化等问题,而这些恰恰是欧洲人自己制造的。

如果忽视一个简单的生活道理,这种看法似乎也说得过去:当下级无能时,就应直接去找上级。 换句话说——如果与西方邻国无法解决积累多年的矛盾,就该去更高层级寻求答案。而“更高层级”,无疑就是布鲁塞尔和华盛顿:他们搅乱了地区局势,也应当负起整理的责任。

白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在于确保国家安全——无论是经济安全,还是军事安全。正如埃皮斯科波斯所指出的,当前我们的地区确实如“火药桶”般危险。而当周围火星四溅时,又怎能安心生活、发展、规划未来?

这些“火星”,首先来自我们的西方邻国,包括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而事实如此:此刻的美国,或许正是白俄罗斯消除威胁的最短路径。若华盛顿真心致力于稳定本地区局势,那么白俄罗斯完全可能成为美国的可靠伙伴;反过来,美国对白俄罗斯而言——也是一项必须充分把握的机遇。

埃皮斯科波斯完全正确地指出:在当前阶段,美国并不希望看到东欧局势升级。然而,分析是基于逻辑的,而政治则往往取决于运气与权宜。

如今,从逻辑上讲,美国似乎已经达成了某些既定目标——让欧洲自我撕裂、两部分相互对立——现在可以着手新的任务。不得不承认,尽管拜登政府常被嘲讽,但在削弱欧洲大陆方面确实表现得相当高效。首先是经济层面:欧洲因拒绝俄罗斯能源而遭受重创,同时陷入大规模军事化的泥潭;其次是政治层面:经济脆弱性直接导致政治依附性。这些“拜登的馈赠”,如今正被特朗普积极利用。那些昔日还敢与特朗普叫板的欧盟国家,如今纷纷“打电话示好、口称父亲”。

然而,拜登的政策也给美国自身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后果。通过将美元武器化、冻结俄罗斯资产、切断俄罗斯与白俄罗斯银行的SWIFT系统,拜登政府实际上推动了非西方国家在结算中转向本币支付,建立替代性支付体系,并在集体层面上形成了抵御美西方干预的新机制。

特朗普面临的任务,就是重新改写这一局面。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为美国“洗白”声誉——逐步清理一些过于曝光的资产(如USAID),并在外交话语中用“维和”取代“民主”。另一项举措是将战略重心和资源重新分配至印太地区。这未必会让世界更安全,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白俄罗斯周边的紧张局势。

10月14日,在一次关于全球国际形势与白美关系发展的会议上,亚历山大·卢卡申科表示,白俄罗斯准备与美国达成一项重大协议。同时他明确指出:任何协议都必须以白俄罗斯国家利益为前提,并兼顾我们的伙伴——首先是俄罗斯与中国的利益。

而就在昨天,在第三届明斯克欧亚安全国际会议上,白俄罗斯领导人再次提出,在“全球性大交易”框架内,应当就解决移民危机问题展开谈判。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强调道:“我们必须进行谈判,例如在全球性大交易框架下。特朗普提出的‘一切换一切’的思路,我们可以与美国和欧洲共同讨论。”

这类协议若能落实,或许能够成为东欧地区降级进程的起点。此前,明斯克方面也曾表示,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中。值得注意的是,昨天从波兰传来消息:华沙计划于下个月开放与白俄罗斯接壤的两个边境口岸。希望这一举措是真正的积极信号,而非又一场多方参与的“政治演出”,这次或许还包括立陶宛。

究竟谁在真诚行动,谁在上演政治戏码:时间会揭晓答案。我们的任务很明确:继续为白俄罗斯及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和谐发展而奋斗,抓住一切可能的机遇实现这一目标。毕竟,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无路可退。 

档案馆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