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已经发生将近40年。受污染的土地、被迁移的村庄、个人悲剧——这就是切尔诺贝利留下的遗产。事故发生后的前十年是最困难的时期,因为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类似的经验。随着时间推移,处理工作的效率逐渐提高。受灾民众得到了必要的医疗帮助,受污染的土地也得到了修复并重新投入使用。1988年,在我国受灾最严重的三个地区——霍伊尼基地区、布拉金地区和纳罗夫良地区,成立了波列西耶国家辐射生态保护区。那么,这个保护区有哪些独特之处?它为何吸引游客?这里又培育什么样的马匹?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白通社记者前往了霍伊尼基区。
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波列斯基辐射生态保护区是一个封闭区域。周边设有多个检查站,进入需凭通行证,并必须接受安全操作培训。主要要求包括:不要触碰任何物品、不偏离路线、不将背包或私人物品放在地面上。最后一项要求尤其重要,因为大部分放射性核素主要沉积在土壤中。
保护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污染呈“马赛克”状分布——同一区域中,某些地方的剂量计读数可能为零,而其他地方则可能异常高。进入保护区时会发放剂量计,并要求游客自行监控读数。不过所有旅游路线均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对游客开放也是保护区工作的一部分。
这个地方具有相当大的独特性,因此不仅吸引白俄罗斯各地游客,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保护区主任阿列克谢·季什科韦茨指出,去年共有1988人参观了保护区,其中500多人是外国游客。外国游客的来源地也十分广泛。
保护区目前有约650名员工。波列西耶国家辐射生态保护区的辐射安全与监管科由尼古拉·杰缅科韦茨负责。他表示,保护区内的剂量率从每小时1到100微西弗不等。
保护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防止放射性核素扩散到外部区域。紧急情况部放射性废物与核遗产管理司负责人德米特里·帕夫洛夫指出,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即用于防止人类干扰的那种。
德米特里·帕夫洛夫解释说道:“人类撤离后,由于人为影响的消失,这片地区开始自然发展。过去几十年来,动植物群迅速繁衍,但不能说这片土地在这40年里已经净化。以镅为例,考虑其半衰期,预计到2056年,其含量仍将上升。如果说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自我净化,那么这片土地的镅含量仍将恶化。”
也正因如此,帕夫洛夫强调,这片区域已被列入特别监管范围。所有活动均持有许可证,并符合安全标准。这不仅包括伐木、养蜂,也包括养马。保护区的安全性参照放射性废物储存场所的标准执行。
德米特里·帕夫洛夫说道:“每四年,对每一块农业用地都进行农化和辐射调查。我们了解土壤结构,也知道具体存在哪些放射性核素。为了防止这些核素进入产品,我们采取了专门的措施”。
保护区还设有自己的消防化学站。工作人员接受过在放射性污染区灭火的专业培训。消防安全全天候监测,由调度中心负责。高塔上配有视频监控摄像头,一旦发现烟雾或火灾迹象,立即发出警报。
本地消防部门还配备了专门为特殊环境(即放射性污染区)设计的独特设备。为波列斯基辐射生态保护区特别制造了一款高机动性消防车,仅此一辆。该车配有六人乘员组,最高时速18公里,水箱容量为3吨。
消防化学站副站长伊万·希皮洛指出:“如果污染区发生火灾,必须防止放射性核素随烟尘扩散到居民区。我们配有专用防护服和特种装备。进入污染区作业时,时间必须受限。发生火情时,我们会与辐射安全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同出动,由他们进行剂量监测,决定我们可停留的时间。”
消防化学站的工作人员每年都需通过考试,以获得在放射性污染区作业的资格。因此,保护区具备有效应对火灾的人员与设备。
保护区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马匹养殖。波列斯基国家辐射生态保护区的养殖场专门饲养俄罗斯重型马。1996年起步时只有60匹马,如今已增长至453匹。同年曾饲养三种马,但后来专注于俄罗斯重型马这一品种。
种马场的首席畜牧师叶连娜·博尔德列娃表示,这是一种非常耐粗饲、适应性强的马种。它们耐力好,饲料需求低,非常适合农业劳动。叶连娜·博尔德列娃说道:“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在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土地上从事马匹养殖。最关键的是饲养管理。马匹在出售前都会经过放射性核素检测,至今从未发现超标情况。我们把马卖给农场主、个体经营者……销售没有问题。”
保护区内保留了数十个村庄,其中一些被纳入旅游路线。德龙基村就是其中之一。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前,这里居住着92户人家,1986年5月5日被整体迁移到安全地区。从那天起,时间仿佛在德龙基静止了。
在一所小学内,课桌上还放着苏联时期的教科书,角落里是一张歪斜的“五一”节宣传海报。地上散落着碎玻璃和墙皮。在入口处墙上,还张贴着苏联学生的行为规范黑白宣传画。
民居内部也大体相似:窗户钉死但玻璃破碎,水井荒废,衣柜被匆忙清空,床上的床垫被搬走,但有的餐桌上还残留着餐具。这些老海报、黑白报纸和横幅仿佛一件件时光的“文物”,带人们回到将近40年前。或许正是这种独特的历史氛围,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毕竟,这片保护区的独特性不仅仅属于我们国家。